徽派建筑经典古村落

来源:古建网 发布时间:2024-03-29 围观:93次

派建筑博物馆---西递

2000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黟县是一个人口仅十来万的小县,西递、宏村坐落其中。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美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这描绘了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光优美,古老文化孕育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

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代表早在被列入世界遗产之前就已闻名遐迩。位于黄山脚下,离南京、合肥400公里,距杭州不足300公里。西递、宏村背靠秀美青山,清流穿村而过,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矗立。马头墙雄伟高大,屋壁斑驳,宗族词堂、书院、牌坊等建筑保存完好。走进民居,精美的装饰无声地展现着精湛的设计与工艺。

西递、宏村古民居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四百四十多幢明清民居保存完好,其布局、结构、装饰、营造无与伦比。

黟县至今保存着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其中西递村、宏村有361幢。西递村面积近13公顷,保存着三幢祠堂、一座牌楼、224幢古民居等建筑,被誉为“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西递村位于县城东八公里,整个村落呈船形,保存着120幢完整的古民居。园林化情调是其艺术特色之一。村落四面环山,溪流穿村而过,街巷系统布局合理,村落空间变化韵味独特,色调淡雅朴素。

作为以胡姓宗族为纽带的古村落,西递村的胡姓原为唐朝李氏皇帝后裔,世代繁衍生息于此。历史上少受战乱侵袭,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整,保持着真实完整的历史发展。现保存的“精品”明清民居主人多为徽商,老三样:

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托着家人对亲人“永远平平静静”希望。

近年来,黟县县委、县政府以“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为原则,制定西递、宏村古民居保护规划,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人文旅游,探索成功的发展保护古民居建筑之路。

连体建筑经典---关麓八大家

关麓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该村居雄关之东麓而得名。又因过去黟县通往祁门、安庆、江西等地的主要古驿道经过村岭,故别名“官路”。还因这里古称“堑下”,地势非常隐蔽,此地建村可免战乱侵扰,俗称“官路下”。

该村有一片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八幢,被称为“关麓八家”。这八幢古宅,建于清中叶,是一户汪姓徽遍商八个兄弟的住宅。八家相对独立为八个单元,每一单元自成一体,各有天井、厅堂、花园、小院,但又互相通联,屋楼上下皆有门户将其串结,形成一个整体。这汪氏后裔的八家古民宅,以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故居“武亭山居”领首,自北向西依序为“涵远楼”、“吾爱吾庐”书斋、“春满庭”、“双桂书室”、“门渠书室”、“安雅书屋”、“容膝易安”小书斋。室内装饰讲究,雕梁画栋,绘彩描金,设计精巧,富丽雅致,虽历数百年,仍极鲜研。户户均有清一色的铁皮大门和莲花小门。在相连两间的过道处,门户极为狭窄,但过道中央却有宽敞的便厅。“关麓八大家”中,还有一幢汪氏宗祠--崇德堂,保存也还基本完好。八家间原有一些回廊木榭,现已毁坏,但余韵犹存。 

对“八大家”古民居的设计意图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因为徽高、商的勤俭持家习性,把八家住宅联成一体,以利节省屋墙和地基。有的认为,由于旧时族风、家规森严,为了便于管教八房儿媳的需要,老公婆可以足不出户,不行雨就能顾望四方八家。八家古民居现为不同姓氏的众家居住,门户各立,原来的通口大都封闭,但陈迹仍清晰可辨关于“八大家”古建筑的设计意图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说:徽州人勤俭持家,为了节省屋墙和地基,故将八家住宅联成一体。也有的认为,封建时期族风、家规森严,为了便于管教晚辈,长辈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顾及四方八家。

当然,这都是村中传说,不足为据。目前,关麓村已作为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由于具有浓厚的徽文化内涵,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光临。

四世一品坊

“四世一品坊”屹立在歙县雄村村首曹氏宗祠前,是一座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功名牌坊。乾隆年间为褒奖户部尚书曹文埴祖孙四代而敕建的,也是曹府新厅之门坊。该牌坊用灰凝石建造,宽8米,高11米,雕刻较为简朴,色调凝重,用料厚实。三楼额枋板上刻有“四世一品”四个大字。

曹文埴(1736-1800),字近微,雄村人,出生于盐商世族家庭。自幼刻苦攻读,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仅25岁即中取传胪。他在户部尚书位上多年,以办事干练而闻名朝野。乾隆皇帝称赞他为“文埴等不徇隐,公正得大臣体”。曹文埴以高超的诗文和书法造诣著称,有多部文集传世。

曹文埴之子曹振镛(1755-1835)也因遵循父亲的遗风,刚成年便中进士,深得乾隆、嘉庆帝宠信,晋升至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在嘉庆外出巡视时,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代理政务三个月,因此歙县民间流传“宰相代代有,代君世间无”。

八卦之村---呈坎

呈坎村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北部,距2O5国道仅5公里。呈坎乡政府所在地,现有人口2700余人。呈坎古名龙溪,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秋隐、文昌罗氏二兄弟举家迁此“择地筑是而居”易名呈坎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呈坎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为一体,二圳五街九十九巷,聚集着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全村现保存着明清建筑100余处,其中有罗东舒祠、长春社、罗润坤宅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彩绘将徽州古建筑艺术的古、大、美、雅体现得淋漓尽致。被中外专家和游人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 

呈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文化沉淀深厚,至今仍保留着董其昌、林则徐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30余块。1995年5月,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现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推荐目录。呈坎依山傍河而建,座西朝东、背靠大山、地势高爽、选址完全符合“忱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论;两条水圳引众川河水穿街走尸,现仍发挥着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众种河绕村而过,故而呈坎村桥多,其中著名的有元朝修建造型优美的环秀桥、明代修建的江南单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桥----隆兴桥;十字路口与丁字路口至今仍保留着3座打更防盗和节日悬灯照明的明代更楼,由于选址审慎、布局合理,精心设计、施工,古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以山为本,以水为魂的山水田园特色显著。

呈坎五街大体平行众川河延展,呈南北走向,小巷与大街垂直,呈东西走向。街巷全部由花岗条石铺筑,两侧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排列有序、青墙黛瓦、高低错落、黑白相间、淡雅清秀、长街短巷、犬牙交错、宛如迷宫、漫步街头、一步一景、步移景异、无处不景、人在画中、其乐无穷;呈坎现有宋、元建筑各一幢,其一是长春社,宋建明修是徽州仅存的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公共建筑;其二是罗会泰宅(俗称老虎润)为元代建筑,呈正方形、高大精美、宛如古堡。

呈坎明清建筑不仅数量大,而且祠堂、民居、更楼、石桥类型多样,仅三层楼民居现仍保存7幢,尤其是罗会炯宅(罗应鹤官邸)石牌楼门罩;罗会炳宅(俗称石柱厅)木牌楼门罩、须弥座、高大客厅和独柱旋转楼梯;罗长铭宅天井鱼池;罗季颖宅雕甍镂栋;罗来龙宅猪食槽天井;敬老院支祠暗壁楼梯;汪闺秀宅陶瓷水枧;环秀桥水构亭;灵山岭石构亭以及民宅的斜门、铁皮门、楼厅美人靠、窗户遮羞板、石雕、木雕、砖雕以及月梁、梭往、彩绘等,特色显著;呈坎古村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筑,虽遭大量破坏,但仍占黄山市首位,而且类型丰富,风格之独特,在全国都属独一无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誉。 

呈坎历史上科甲不断、英才辈出、人文会萃,呈坎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高官、隐士、高僧、巨贾、诗人、画家、史学家、制墨家、自然科学家;苏东坡在《罗氏族谱》题辞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评说,如宋代吏部尚书罗汝楫、安徽省第一部地方《新安志》作者罗愿、元代国子监祭酒罗绮、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应鹤、制墨大家罗龙文、地理学家罗洪先,清代朝议大夫罗宏化、直奉大夫翰林罗廷梅、扬州八怪后起之秀罗聘、近现代钦点内阁中书孙中山秘书罗会坦、文物鉴赏家罗长铭、当代物理学家罗辽复等;其中,罗汝楫、罗愿、罗龙文、罗洪先、罗聘5人《中国名人大辞典》有载。

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兴起,贾而好儒,贾德结合,儒政相通,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在徽州文化历史发展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正如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赞曰“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献称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呈坎钟灵毓秀、英才辈出、兴旺发达、经久不衰,是当之无愧的文化村和江南第一村。

南屏村

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时期。全村一千多人丁,却有36眼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位于南屏村心的叶氏宗祠“叙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坐东朝西,占地近2000平方米。当年大门上端挂有“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等金字匾额,门联为:“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大门两侧有一对用黟县青石精雕细刻的石鼓,非常威严。祠堂共由80根粗大的圆柱支撑,分上、中、下三进大厅。大厅为享堂,中厅为祀堂,下厅是吹鼓奏乐之地,也可搭台演戏。

南屏村的支祠与家祠,大都因做官、发财者而建造。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叶奎光堂,是当年叶姓祭祀其四世祖叶圭公的会堂,现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圭公名文圭,字天瑞,号南屏,明成化二年岁贡,曾任山西太原府岚县知县。李氏支祠则是祭祀晚清徽商巨贾李宗眉的。

除了祠堂林立,南屏村的古私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位于村庄上首的“半春园”,又名“梅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村中富商叶自璋为子女读书而营造的私塾庭院。园内有三大间书屋及半月形的庭院,还有对联曰:“静乐可忘轩冕贵,清游端胜绮罗尘”。因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西园记》而遐迩闻名的“西园”,坐落在叶氏宗祠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占地近1公顷,内设牡丹园、梅竹园、山水园、松柏园四大部分,是当时村人叶君华为孩子们读书养性而修建的。惜西园现已毁坏,今只留下石雕“西园”两字大门额紧及西园溪、西园桥及古樟等遗迹。村中还有“培阑书屋”、“陪玉山房”、“梅园家塾”等。

南屏村今仍完好保存有明清古民居建筑近300幢,幢幢结构奇巧、营造别致,如冰凌阁、慎思堂、南薰别墅、倚南别墅、雕花厅、小洋楼、官厅等。高墙深巷,长短不一,拐变抹角,纵横交错,游客进村,如入迷宫,真可谓“进得去,出不来”。一位开小车的外地游客说,他走过京、津、沪的街道不曾迷过路,可来到南屏却出了洋相。这绝非夸张之语。

依山傍水的南屏村,古水口建筑尤令人赏心悦目。一座长40米的三孔石拱桥横卧武陵溪上,桥上有石柱、石栏,桥额为斗大楷书“万松桥”三字石刻,传出自文学大师姚鼐手笔。走过万松桥,迎面是雷祖殿、文昌阁、观音楼和万松亭等古建筑群;后为万松林,有数十上百株参天古木巍然耸立。林中有南阳书院,还有一泓清泉,名醴泉。昔日雷祖殿大门联曰:“有功德于民则祀,能正直而一者神”。殿中壁画造型生动、宏伟气魄,远近闻名。

南屏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著名景片《菊豆》的拍摄为南屏旅游业的起步做出了贡献。随后在该村拍摄的《大转折》、《徽商》等影视作品,进一步提升了南屏的知名度,被誉为“中国影视村”。南屏村也相继推出了“《菊豆》故乡游”、“高墙深巷迷宫游”、“名人古迹探访游”等旅游项目。

资政第

“资政第”位于歙县城东20公里处的瞻淇村内,又称为“汪莱故居”。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瞻淇这里就有姓章的人定居,因此早期的村名又叫“章祈”。南宋时,姓汪的人迁入,随着汪姓人口的增加,逐渐将章姓人挤出村外,到了明代,村子真正成了汪氏的聚居之地。明末举人汪作霖根据《诗经-卫风》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句子,将村名改为“瞻淇”,至今仍沿用。目前,瞻淇村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众多,主要有天心堂、两汪宅、京兆第、敦和堂、资政第、默思堂、宁远堂、汪天沐宅、德懋堂、方金荣宅等几十处。

“资政第”建于清光绪年间,由退思堂、默思堂、长子宅和厨房等组成,主体建筑朝东南方向,两条轴线并行。退思堂设有主入口,八字墙门,共有三进五开间,占地约260平方米。前为门房,中间设中门,中进底层为厅,堂上悬有“退思堂”匾额;后进的明间为堂,悬有“资政第”堂匾额。左侧是默思堂,后进的堂上悬有“泽洽河湟”匾额,是由清光绪年间河州知州汪廷栋所立。堂前有精美的雕刻和装饰。隔壁是汪廷栋长子所建的两进三间住宅及厨房。汪莱是汪廷栋的祖父,清代著名数学家学者,著有《衡斋算学》等著作。汪廷栋精于舆地学研究,曾主持黄河及湟水的治理,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告老回乡后制作了第一幅《歙县舆图》,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

棠樾牌坊群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歙县多牌坊与徽商的发展、程朱理学的影响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歙县人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世界,由于地少不足以耕种,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

歙县人外出经商,出门前通常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徽商发迹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对国家经济命脉左右长达三百余年。朝廷对徽商刮目相看,恩宠有加,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徽商为了光宗耀祖,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

歙县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但集于一处的只有棠樾牌坊群。棠樾村鲍氏家族经明清两代建成,是一个古老的村落,绵延八百余年。鲍氏家族以“孝悌”为核心,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忠臣孝子和节妇。牌坊群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其中包括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骢步亭、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敦本堂(男祠)和清懿堂(女祠)。

徽派建筑---古园林

一代徽商富贾江南,造就了徽州的富庶。他们回到故乡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宅和花园。灵巧的徽州工匠们用自己的血汗,打造了这永垂不朽的徽州古园林。从唐模东向进村,迎面一座用青石构筑的八角亭,亭榭上下三层,四边虚阁,飞檐八角各悬铁马,亭上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亭左临溪,沿堤有多株数百年古樟树;亭右为一小五谷祠,下面竖有一小巧别致的青石牌坊。

越亭向西数十步便是有名的《同胞翰林》石牌坊,宏伟壮丽的建筑设计和精致的徽派石雕艺术,是附近一带石坊中所罕见的。檀干园的正门上书匾额,两旁也有两幅楹联。其一是“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另一是“今之圣地王官谷,中有诗人丁卯桥”。门内两厅,壁上嵌有《重修檀干园碑记》。碑前甬道,系白色鹅卵石砌成,甬道的尽头有小神龛,内供唐代名臣张巡、许远碑位。

拾级而上,“确皋精舍”是园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敞,上廊恢宏大度,气宇轩昂;下廊客室明窗,各有悬联。舍周杂植各种花木,陈设徽派盆景,淡雅有致。园外长廊深处,墙下丹桂五株,冠盖笼荫。长廊中部,水榭亭亭,倚立荷塘。门作圆洞形,额题”花香洞里天“,楹联是:“沽酒好从沙口店,看花同上水心亭”。夏日良辰,邀二三佳友,凭栏观赏那些妖艳欲滴的出水芙蓉,浅酌低唱,可以乐而忘返。这是檀干园的“外湖”了。

从“花香洞里天”向北,便是湖堤卧波,拱桥横跨,情趣似苏堤而小巧胜之。湖心有“镜亭”翼然,“镜亭”虽小,结构却雅致精巧。外亭云形,周围石栏水榭。柱上长联形象地描绘了这个美丽山村和小西湖的四时景色:“喜桃露春稼,荷云夏净,桂芬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内亭入门处悬有“镜亭”二字的横额。亭壁系用大理石砌成。

最足珍贵的是,亭壁镶嵌着宋、明以来,举凡苏、黄、米、蔡以及文、祝、董诸家书法碑刻十八块,正、草、隶、篆诸体俱备,镌工技术精湛,可叹观止。

徽州牌坊---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规模宏大,呈八脚结构,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坊主许国是歙县县城人,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的进士,历任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

万历十一年,成为内阁成员,后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为平定云南叛乱有功,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石坊上“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是许国的头衔。传说许国建造八脚牌坊,以“先斩后奏”方式回朝复命,许国称其为“八脚牌楼”,皇帝不得不接受。许国石坊采用青色茶园石,雕饰艺术精湛,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南面雕“巨龙腾飞”,表示对朝庭的忠诚;东面雕“鱼跃龙门”,象征科班出身;北面为“瑞鹤翔云”,寓意太平。石坊上的题字出自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标语“先学后臣”表明许国是科班出身,是凭才智成为国家重臣。“上台元老”指许国历任三朝,是重臣。

徽州古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歙县有许多牌坊,与徽商的兴起、程朱理学的发源和影响有着深远的联系。古代徽州人以儒学思想为精神核心,缺乏耕地的自然条件促使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

歙县人离乡背井,出门经商,行程漫长。为了家人和高堂双亲,通常在外出发迹前先完婚。商人若不能成功,将感到羞耻。徽商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对国家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朝廷对徽商视为重要,徽商因此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徽商为了家族荣耀,请求皇上允许他们兴建牌坊,以表彰功绩、忠义和节操,以求流传千古。

黄山市现存许多明清时期的牌坊,著名的包括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和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牌坊起源于灵星门,后演变为棂星门,再变为牌坊。牌坊建造意图可分为标志、功德和科举成就三类。

文章标签:
注:投稿和图片来源原作者配图以及网络互联网,如有侵权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浙ICP备1302567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499号

Copyright©2003-2023 www.gujian.cn 杭州龙荼园林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咨询热线:13588139888

龙荼在线客服
古建网 茶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