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建筑“白塔巷13号”从D级危房变民间博物馆

来源:古建网 发布时间:2018-02-07 围观:1406次

    作为温州首个整体落架修缮的历史建筑——“白塔巷13号”通过验收,为我市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提供全新样本。 


    市区信河街一带高楼林立,与西侧珠冠巷交叉口附近有一片老房子,这里有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传统合院式民居,它叫“白塔巷13号”。它的建筑风格和周边的老房子不一样,外立面是白色的,有着巴洛克风格的门台,如同一位隐士高人伫立于此,历经风雨,依旧在喧嚣中遗世独立。 


    前天,作为温州首个整体落架修缮的历史建筑——“白塔巷13号”通过验收,为我市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提供全新样本。 


    从D级危房到民间博物馆 


    “白塔巷13号”坐落在松台街道庆年坊社区,主体建筑分上下两层,为砖木结构。院落整体坐北朝南,院落南北总长约20米,东西总宽约17米。2014年5月,被公布为温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维护,该建筑破损日益严重,2016年被鉴定为D级危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去年,市名城集团委托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建筑开展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整个“白塔巷13号”修缮工程范围为313平方米,其中建筑保护修缮区为228平方米,环境整治区为85平方米。历时8个月完成施工,工程造价约5000元/平方米,房屋安全性鉴定上升至B级。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白塔巷13号”的后期搭建和违建部分已经拆除,整个主体建筑恢复左右匀称的对称格局。自东南面望去,该建筑原先缝隙中长满杂草的破旧墙面已被清一色的白墙黛瓦所替代,残存甚微的东南门台以巴洛克风格重塑。由东南入口进入,整个建筑内部视线开阔,配有现代使用设施,南院“福”字照壁通过灰塑工艺修复进行复原,正屋南北立面及厢房以做旧木排门、木窗、木栏杆替换现代建筑构件。记者发现,西侧披屋顶部还特地增设3片玻璃天窗以增加室内采光。 


    值得一提的是,正屋室内有我市首次发现的民国时期的三合土地面雕花,已经过专业修复,目前现场地面还覆膜保湿保护,等待三合土干透。另外,白塔巷13号民居东边还布置了配备民国风格护栏的花坛,形成错落有致的背景墙。 


    市名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历史街区项目部副经理郑宇旭介绍,“白塔巷13号”将于近期进场布展,作为民间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修缮阶段突破层层技术难关 


    作为全市第一个将建筑构架全部或局部拆落,修配后再按原状安装,完成整体性修缮的历史建筑,“白塔巷13号”在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 


    在前期处理上,不少历史建筑涉及历史违建、破损、产权恢复属性以及审批流程等问题,“白塔巷13号”也不例外。“历史建筑不同于文保单位,住建部门对历史建筑没有专门的审批流程和规范要求,尤其是建筑木质架构更是难以达到现有的消防安全标准。”郑宇旭表示,这让“白塔巷13号”进行整体修缮面临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市规划局等多部门协作,参照杭州类似案例,在去年“拿下”温州第一个历史建筑原址修缮审批规划许可证。 


    在具体修缮阶段,“白塔巷13号”更是突破层层技术难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建筑北立面内外墙、南院照壁、正屋明间额坊、东南门台等区域均进行了灰塑施工,这一工艺精细复杂,既要留存修补历史原迹,又要在修补中适当创作发挥,此次灰塑施工特定由“非遗”传承人李景远主持,再现该建筑的风貌精髓。 


    而室内三合土地面工艺由于原材料的稀缺,也为修缮带来了全新尝试。另外,“白塔巷13号”新建的东南门台更成为古城内第一座新建水刷石民居门台。 


    为历史建筑保护开发提供借鉴 


    目前,我市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采取分级保护,和白塔巷13号民居一样的需要整体保护的一级历史建筑约160处,需要大部分保留、局部改造的二级历史建筑约60处,保留局部、大部分可改造的三级历史建筑约600处。 


    “白塔巷13号”为进一步开展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保护性修缮提供良好借鉴。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对另4处历史建筑和风貌建筑进行修缮。“白塔巷13号”“拿到”的我市首个历史建筑原址修缮审批规划许可证为历史建筑修缮提供全新流程,各类重难点施工工艺为其他历史建筑修复提供了技术经验,其保护利用既延续了历史建筑的风貌格局,又赋予建筑以新的生命,使其符合新的功能要求。 


    该负责人说,此次白塔巷13号民居的保护运用了BIM技术,为其建立精确的三维数字档案,并可通过定期的数据采集实现对历史建筑直观的长期监测,这一技术也将应用到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上。 


    历史建筑应重视传递和传承历史信息 


    白塔巷13号民居始建于民国时期,原为张姓卖炭商所建,为张家新宅,位于张家老宅西侧,两院互通。上世纪40年代,张家新宅转售于陈姓油行商人。1949年后,部分房屋转变为公房。 


    市规划局副局长陈沧认为,像“白塔巷13号”这样的历史建筑更重要的在于传递历史信息,传递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陈沧说,应加大对历史建筑的文化挖掘,才能更好地为修缮设计提供导向,才能提高后续使用的丰富度。 


    “在不影响结构、使用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地在某个建筑空间对例如原有木柱等部分建筑原有构件进行展示,更为有效地把历史信息原真地体现出来。”陈沧表示,对历史遗存细化分析和斟酌处理,对历史信息怎么更好地传承也值得进一步思考。来源:温州都市报
文章标签:
注:投稿和图片来源原作者配图以及网络互联网,如有侵权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浙ICP备1302567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499号

Copyright©2003-2023 www.gujian.cn 杭州龙荼园林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咨询热线:13588139888

龙荼在线客服
古建网 茶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