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古城村桥

来源:古建网 发布时间:2018-02-24 围观:4107次

宋古城村桥



    近几年,井陉县在很多场合把天长古城称为“宋古城”,而且出版了图书、画册,在政府文件中屡屡使用“宋古城”。据县志记载,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井陉县治所从天护城迁至此地,从此天长镇就成为井陉县治,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以及民国,做了883年的县城。这就是所谓“宋古城”的来历。 


    其实,一座城垣的历史,不能仅仅用它作为县城的历史来界定。天长古城,在作为井陉县的治所之前,还有很悠久的历史,原是唐代的一座军镇,而且是井陉古道上的一座兵城。北宋才成为井陉县的治所,这是太行山为数极少保存完整的古城古镇,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巍峨的城垣和璀璨的古典建筑遗产,展示了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天长镇是唐代一座重要军镇。 


    唐代的安史之乱后,割据镇州(今正定)赵州及周边地区的成德军在这里设置天长军,唐末五代改为“天威军”,是县一级的军镇建制,由此这里就成为太行古陉、绵曼河畔的一座兵城。 


    二、天长镇地势险要,控扼绵河 


    天长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唐代的天长镇是井陉古道上一座重要军事堡垒。背靠山峦、面对绵曼河。唐代大诗人王维过井陉时,以“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苍山”之句赞美这里的山水风光。 


    天长镇控扼井陉咽喉,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城垣坚固、城墙箭楼巍峨雄伟。在唐末五代历史上,这里发生过一系列重要战役,给这座古城留下了悲壮的记忆。也显示出在北宋之前这座军镇的规模。 


    三、天长镇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 


    天长镇这座古代的兵城,北高南低,地势起伏,呈簸箕状,因此称“簸箕城”。经历了五代的晋赵之战、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金元之际的史天泽大战武仙、明代李自成之乱、清代的庚子之役等无数次战争,城池屡遭兵燹而不废,那么,是一种怎样的防御体系和鲜为人知的城垣格局,使这座千年古城“天长地久”呢? 


    天长镇的城墙,是一座军争的设施,并非北宋创建的。此前唐代的天长镇必有城墙。这座城垣除了箭楼、城门是明代以来用青砖堆砌之外,外层几乎都是河卵石砌成。这不仅是一道神奇的历史风景,体现了建造者就地取材的智慧。从战争防御来看,这些表面光滑的河卵石,增加了敌兵攻城的难度,加上城墙各门的瓮城,构成这座兵城的第一道防线。


    其次,古城内部的街道,没有中国传统城垣南北平直的中轴线。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受到地形限制的缘故。果真如此吗? 


    在南北中轴线位置,地形呈缓坡,完全可以开辟一条北高南低的山坡大街。但城垣的创建者,却采用了丁字形街道格局。这正是一种独特的城内防御体系。东西大街北面的建筑群,都人为地建造成阶梯状院落,这种建筑格局,明显增加了交通成本,那么,古人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建筑格局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如果城墙被攻破,可以利用这些建筑,抗击入侵之敌。 


    这座古城南面有大小不一的三座城门,东西各有一座城门,没有北门。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城池北靠天长岭,是一道天然屏障。这种格局,也是这座兵城的特色。万一城垣失守,可退守天长岭,继续抗击。再往北,可退守好汉寨,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好汉寨附近有一座仙人洞,里面曾出土过宋金之际的兵器。清雍正《井陉县志》记载:“靖康之变中,有山民藏匿于此。”进一步证明,这里的仙人洞、好汉寨、天长岭与天长城,构成山城一体的防御体系。 


    正是因为这套防御体系,这座地处深山的城垣,历经百代兵燹而不毁,经千年战火洗礼而更坚。 


    而这种几乎纯粹为战争而设计建造城垣格局,不是作为井陉县治所所必须的,而是作为军镇所必须的。因此,这座古城的历史,应该从唐代写起,这座古城的格局,是唐代军镇奠定的基础。

文章标签:
注:投稿和图片来源原作者配图以及网络互联网,如有侵权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浙ICP备1302567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499号

Copyright©2003-2023 www.gujian.cn 杭州龙荼园林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咨询热线:13588139888

龙荼在线客服
古建网 茶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