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空间解析

来源:古建网 发布时间:2017-12-17 围观:3873次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属于合院型建筑,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本文从北京四合院的空间特点,等级制度,风水环境,审美情趣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为现代的居住环境提供参考及借鉴意义。 


  北京四合院苏州民居,皖南民居,藏族的碉房,维吾尔族的阿以旺,闽南的土楼等各种民宅,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民居系统,各式民居因其自然地理,风土民俗,气候特征等因素形成不同的空间特点。而北京四合院以其独特的处理手法在中国民宅中占据了重要而独特的位置。 


  一、空间布局 


  两千多年前,罗马伟大的建筑家维特鲁威斯在论述建筑时,就曾把“适用”列在建筑三要素之一。老子曾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空间。所谓内用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北京四合院正是采用中轴对称,以庭院直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围合性空间组合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个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由于日照的影响,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以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为后罩房。四合院一般由抄手游廊将正房、厢房以及垂花门联接沟通。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属于内部空间的延续,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北京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设置十字交叉的甬道连接各个房间,中央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四周绿地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这种空间组合称为合院式。通过庭院,一种专供人流集散、休憩和交通联系用的空间,也可以把各主要使用空间连接成一体。一般以庭院为中心,各使用空间呈辐射状态与广厅直接连接,从而使庭院成为大量人流集散的中心,通过这个中心既可以把人流分散到各主要使用空间,又可以把各主要使用空间的人流汇集于此。由于庭院集中负担着人流分配和交通联系的任务,从而大大减轻了人流对使用空间的干扰。这种院落外墙很少开窗,私密性及防御性较好。 


  二、风水环境 


  “坎宅巽门”的方位追求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坐南朝北的矩形院落,南北略长,大门开在整个住宅的东南方向。正所谓“坎宅巽门”。之所以如此设计,是跟中国的风水有密切关联。 中国古代盛行讲究“风水”,都城定置及房屋建造时一般都要依照风水的理论。因此,北京四合院的布局自然要依据阴阳五行、八卦来决定。“坎”在八卦中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正房建在水位之中,可避火灾;“巽”为东南,风之卦,进出顺利。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内城大户一般都是做官的,官属火,“巽”在“五行”中为木,木能生火。因此,门开在东南边,自然会官运亨通。 


  四合院中常设有三道照壁,第一道设置在大门的对面,是一道独立的墙壁,起陪衬作用,一般采用一字形或八字形,上边都要起脊,其作法与屋顶一样,下边则要建须弥座或碱墙。第二道设在入口的对面,主要是阻挡外人的实现,避免外人相大门内窥视。第三道设在垂花门与正院的连接处,对内院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加强了空间的私密感。照壁以前是王侯公卿的专利,明清时期普通人家的居室院落也开始修建影壁,一般认为是用来辟邪。根据民间传说,魑魅魍魉类的东西只能直行,不会转弯,一堵照壁,足可以抵挡妖邪的侵入。 


  三、等级制度 


  古人云:“宅以门户为冠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按照明清的规定,三品以下人家的大门只能用黑色。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大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如王府式、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等;设墙垣式大门的 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如仪门。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厢房要给晚辈居住。南面的倒座房是仓库或者接待外宾的地方。 


  总结 


  北京四合院住宅在中国由来已久,其防御、内向性的布局特点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社会行为规范相符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合院住宅系统。它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它是中国古人伦理、道德观念的集合体,艺术、美学思想的凝固物,是中华文化的立体结晶。
文章标签: 古建筑知识
注:投稿和图片来源原作者配图以及网络互联网,如有侵权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浙ICP备1302567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499号

Copyright©2003-2023 www.gujian.cn 杭州龙荼园林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咨询热线:13588139888

龙荼在线客服
古建网 茶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