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护村墙坚固如初

来源:古建网 发布时间:2014-10-09 围观:2725次

    近日,南海区西樵镇百西村委会村头村民小组发现一段宋代护村墙。虽然历经800多年,仍依然保存完好。文史专家认为,护村墙的发现,对于研究南宋时期客家人南迁珠三角历史颇具参考价值。 

    依然坚固如初 

    日前,记者接到报料后与百西村委会负责文物古迹工作的忠叔一起来到了村头村,对古护村墙探个究竟。村头村在百西来说,算是一个大村,常住人口900多人。村里四周围分布着许多波光粼粼的池塘。忠叔告诉记者,这些池塘原来是一条长1000多米,宽20至40米的护村河,像古代城池的护城河一样,解放后,护村河、护村墙失去了原有的防御意义,遂改成池塘养鱼。 

    村头村的护村墙就在大池塘靠村庄的一边,露出水面2米左右。忠叔告诉记者,露出水面的只是很小部分,大部分护村墙浸在水里和埋在地上。记者走到池塘边看到,护村墙全部为坚硬的花岗石砌成,大小长宽几乎一致,都是长1.2米左右,高宽50厘米,规格一致。石头的表面也用凿子凿得平整,磨得光滑,工艺也非常精致,砌得整齐对称。可见宋代时期,珠三角的建筑工艺与雕刻技艺已经非常精湛了。虽然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护村墙依然坚固如初,基本上看不到墙体石头风化损坏的现象。 

    当年用来防御 

    村里70多岁的潘老伯告诉记者,护村河、护村墙与古代城市的护城河、护城墙的功能一样,都是防御外敌、外族侵犯的安全屏障。“村里有老族谱记载,南宋绍兴元年,珠玑巷族人捆竹扎筏,顺江而下,历尽艰辛,一路南迁,来到珠三角腹地南海落户”,潘老伯说,初到此地,族人为避战乱和外族侵犯,利用珠三角河涌密布,水源充足的优势,在居住地挖了一条护村河,建起了护村墙,作为安全屏障,以求自保。所以,据推算,护村墙已有800多年历史。 

    潘老伯还回忆说,他小时候就知道有护村墙与护城河,均长达千米左右。村里只有南北两个门,有直径2米左右的村道通进村内,到村护城墙则有两座如城门一样的村门,一到晚上9时就准时关闭,不再允许村民、外人进出,晚上还安排村民护卫。解放后,村民安居乐业,农村也是日不关门、夜不闭户。护村河、护村墙也失去了原本的防御功能。“村里就把护村河改成池塘养鱼,一些村民则将护村墙当成屋基建起了房子。 

    珠三角已罕见 

    忠叔说,村头村已经有800多年历史了,仍然保存着众多文物古迹,希望护村墙的发现能够引起文化部门的重视,好好保护起来,并依托西樵的旅游优势,转化为古村旅游项目,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旅游优势,通过旅游经济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 

    研究珠玑古巷南迁历史30多年的一位文史专家告诉记者,客家人南迁到珠三角地区落籍,因为是外地人,起初十分艰难,易受外族、盗匪的侵袭,苦不堪言。为在当地生息繁衍,他们不得不摆脱一家一户独居的方式,以姓氏为村集聚而居,并建起护村河、护村墙。如今还保存有古护村墙的村庄已经很少了,村头村护村墙的发现对于研究珠玑巷人初到珠三角地区的生活生产、居住方式、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实物研究价值。
文章标签: 中国传统工艺
注:投稿和图片来源原作者配图以及网络互联网,如有侵权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浙ICP备1302567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499号

Copyright©2003-2023 www.gujian.cn 杭州龙荼园林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咨询热线:13588139888

龙荼在线客服
古建网 茶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