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风水

来源:古建网 发布时间:2014-09-19 围观:3690次

北京城四合院风水最讲求的是大门,所谓一门定吉昌。四合院大门是内外空间分隔的重要标志。阳宅三要:“门、主房、灶”及六事:“门、路、灶、井、坑、厕”,门为第一要素。风水学家认为:“大门吉,则合宅皆吉矣。总门吉,则此一栋皆吉矣。房门吉,则室内皆吉矣。”所谓“大门者,合宅之外大门也。宜安于本命之四吉方上,不可安于本命之四凶方上。又须合来龙坐山之吉方,以开大门。又宜迎来水之吉方,以立大门。三者俱全,则得福备”。按照“游年八宅法”的理论,可以将阳宅按九宫格划分,并用后天八卦按方位标定。其中生气、延年、天乙(医)、伏位四个方位为吉方,利于安置大门;同时,如能配合山脉来龙或河流来水的吉方,使得三吉俱备以立大门。风水讲气,宅门为气进出之口,故大门如何设置、处理非常重要。风水学上,以门的前方有明堂(即空场)为吉,以开中门为首选,如前方无明堂,则以开左方门为吉,左方位为青龙位,青龙为吉,而右方属白虎,一般以白虎为劣。

  北京四合院的大门都在东南角(前左角),称为青龙门。风水学称这种布局为坎宅巽门,最吉利。风水术最忌后墙,不宜开中门,因为恐怕泄气。故此,北京四合院后门无一开在后墙中部者。风水是一种精神支配力量,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力量。由于宗法与风水威慑作用,人们惧怕一种外来的力量。《周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礼记》:“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害怕了,所以就信服了。住在风水勘查过的四合院中,人们心理很满足,很踏实,违背风水,人们就惶恐不安。

  四合院中另外化解外煞的设置。《阳宅十书》对宅内不吉利的描述:“宅法多端,无一可略。宅内房屋,如龟头、雁尾、披孝之类,一有所犯,辄应凶灾。” B31 意即宅内房屋如果犯上了“龟头”、“雁尾”等形相,就会有凶灾降临。从审美的心理出发,“龟头”、“雁尾”这一类形相缺乏方正气象,故堪舆家不免要判它为不吉之相了。如风水中房屋主人的命卦与宅卦不合或四合院位置不理想,则用玄关或影壁、屏风来化煞。四合院一门大门之处的空间叫玄关,玄关最大的风水作用是用来化解街道直冲大门的“煞气”。比如,大门正对大路、转角等均视为不利,设玄关就可以改变“外气”的方向,趋吉避凶。同时,玄关又起到了遮掩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北京城里由设计者按《周礼》规划而成,宫城、中轴、里坊、胡同均严格规划,依法而行。但同时也受《周易》之说的思想控制,内含大量风水因素。而四合院则是受封建等级制度和风水因素的控制设计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周礼》和《周易》是相互贯穿,同时并存的。

  四、余论

  宗法和风水是两个不同的命题,由于它们同时存在于胡同、四合院的精神理念中,故合并论述。

  建筑的精神理念是建筑的灵魂,在建筑本身则是这种理念的物化形态。

  今天,我们文物遗产保护,却只保护了躯壳,而破坏了它的灵魂。

  中国建筑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无论城邑、街巷、陵寝、村镇、道路等从遗址到建造,除受到封建礼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外,都受到风水的制约。这也是对许多建筑现象用〖JP2〗科学和艺术无法解释的原因。许多人单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胡同、四合院的规划、布局、建造等,找不出其中的奥秘,又套用宗法的理论。其实对普通老百姓来讲,影响最大,最有威慑力的还是风水因素。 

  《周易》为五经之首,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着朴素的处世之道。风水之说依据《周易》的理论,提示人们注意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相辅相成。人生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人们住宅营城是人与自然最紧密的沟通,要“人文化成”,“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们相信,只有遵循古训,才得以“裁成天地之道,相辅天地之宜”。

  在古代风水理论又被称为“理义之术”,实际上是因为风水理论妥善处理了以《周礼》为鼻祖的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并在建筑实践活动中贯彻始终。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即证明这一天人合一的建筑物化形态契合并满足了世俗观念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需要,这也是风水理论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主要是北京的民居形式,从古代居住理论来讲,它最符合“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的模式。汉代刘熙论“宅”:“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 B34 四合院,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是中国古代建筑精神的最高境界。

文章标签: 四合院的特点
注:投稿和图片来源原作者配图以及网络互联网,如有侵权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浙ICP备1302567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499号

Copyright©2003-2023 www.gujian.cn 杭州龙荼园林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咨询热线:13588139888

龙荼在线客服
古建网 茶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