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老街觅古意

来源:古建网 发布时间:2014-02-23 围观:2751次

    水东镇老街地处皖南宣城市东南29公里,与老家孙埠镇相隔不到10公里。小时候听母亲说她年青时经常和邻居一道步行到水东镇老街十八踏做小生意。从那里买回山里人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板栗、白果、枣子等,肩挑人扛弄到本镇上再兑给小商贩,中间赚点差价。在我印象中水东老街是商埠林立,比我们孙埠镇要繁华的多。


  不久前回到故乡,跟我弟桂民前往水东老街看了看。老街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鳞次栉比,虽然很陈旧、沧桑,但文化底蕴是厚重的。徜徉在老街青石板道上追寻儿时的情景,感慨万千。


  建于明万历年间老街


  我们从水东镇农贸市场抄近路进入水东老街,下车便看到寺庙前香火缭绕,心诚的善男信女焚香叩拜,念念有词。寺庙墙体呈深黄色,大雄宝殿门楣飞檐翘角,正门上的匾额书写着“宁东禅寺”。寺庙始建于唐代,在其后院有一棵白果树,枝繁叶茂,树冠已高出大雄宝殿半截,露出的树叶青翠略有点偏黄。据说树龄长达200多年。


  我们沿着老街的上街头往南走,夕阳西下,和风徐来,不远处水阳江畔传来若有若无的蝉鸣,送来阵阵的乡野气息,似乎还有稻谷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沿街的店铺大多已打佯,街坊邻居都坐在自家门口吃晚饭,有零星的几家店铺还敞开着大门。有一家货摊前摆放一排盖着玻璃镜框的木箱,里面许多小格子里放着针头线脑、顶针筘、小百货等。记得在小时候看到小商贩挑着货郎担上面放的就是这样盖着的玻璃镜框的烛木箱,箱体已经过岁月的打磨,木头纹路都凹凸不平。相邻一家百年老店是做糕团生意的,传来一阵阵叮当的敲击声响。店堂中央一口铁锅熬着蔗糖,店老板系着围裙将粘连在一起的炒米糖,用磨得锃亮的方片刀快速匀速地切成方片。店老板让我们免费品尝,我感觉味道就是儿时吃过的炒米糖的味道。


  不知不觉走到了正街,在街中心宣传图片中了解到,水东老街形成于明万历年间,且商贸活动兴盛。在人们眼中很不起眼的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大都建于宋代。街宽不到4米,全长1000多米,有上街头、正街、下街头、横街4条街道。街区内有三宫殿、祠山殿、东平殿和二仙庙、七仙庙、杨泗庙、五昌庙、鲁班庙、仙姑庙等。还有老宅子大夫递、汪国发油坊、防火钟楼、老字号药铺、枣木店、老澡堂,至今都保存完好。古镇就是古镇,悠长的小巷弄堂,神秘而幽深,不太平整的青石板道,透着浓浓的古老气息。


  宁喝井水不喝自来水


  走进一家吕氏枣木梳店,我弟问店老板,“十八踏景点”在什么地方?店老板指着前方不到10米远的一条弄堂口说:“那里就是十八踏。”我们径直走到十八踏台阶上,沿着台阶往下,边走边数,正好十八个台阶。台阶下方是一座石拱小桥,桥的左侧是一口方形敞开的古井,两座石狮侍卫在方形水井两侧,井水清澈甘冽,井壁绿苔茵茵。桥右侧一泓弯渠中间隔开,沿街居民淘米洗菜就在这水渠中盥洗。我沿着盥洗水渠台阶往西走,水蜿蜒流往水阳江畔。在水井旁墙壁上记载了十八踏悠久的历史。据传明朝崇祯皇帝曾来此游玩,喝过这井水,欣然题词:“十八踏”。井中的水从此再没有干涸过。我弟说,除十八踏水井外,在沿街的后面还有四处水井,都和这里水井差不多,保存完好,镇上居民称“五道井。”虽然现在老街上都通上自来水,但沿街老人习惯了用井水,觉得井水甘甜,是上苍送给他们的礼物。饮水思源,一股沧桑古意油然上心头。


  站在上街头中央便看到一座圣母教堂,其始建于1870年,是华东地区六省市仅有的两座教堂之一,椭圆形的顶,顶端圣母雕像清晰可见。当年法国传教神父建造时用了五年时间,建筑风格独特,教堂内外设施至今保存完好。


  我曾经到过江南很多古镇(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南浔),相比较而言,皖南水东古镇没有它们的繁华,也没有它们的喧嚣,沉寂在远古的沧桑之中。每到傍晚,五道井旁浣洗的妇女,清澈的井水,游动在水渠里的鱼儿,静卧的拱桥,风格各异的老宅大院,以及敲更老人敲击梆子的声响,构成了它独特的风韵。
文章标签:
注:投稿和图片来源原作者配图以及网络互联网,如有侵权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浙ICP备1302567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499号

Copyright©2003-2023 www.gujian.cn 杭州龙荼园林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咨询热线:13588139888

龙荼在线客服
古建网 茶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