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头:扬州水上门户

来源:古建网 发布时间:2014-02-23 围观:2946次

湾头镇位于扬州市东郊,处于京杭大运河与芒道河之间,中部有廖家沟大河穿镇而过。湾头老街,北高南低,地势最高相差1.3米。

  湾头由来

  《维扬志》记载:“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此运盐河之始。”茱萸湾成为由东乡入扬州的水运码头。

  隋运河开通,茱萸湾更成为扬州城的重要门户。漕运、盐运、皇帝巡游、客人往返,都会经过这里。唐代的茱萸湾还是中国对外往来的一个重要港口,外国商人与货物在这里来来往往。
  宋朝时,此地成了两淮盐运司专管码头,是京杭大运河由北进入扬州古运河十三道湾的头道湾,遂有了“头湾”的名称,日久以湾头由来

  《维扬志》记载:“吴王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此运盐河之始。”茱萸湾成为由东乡入扬州的水运码头。

  隋运河开通,茱萸湾更成为扬州城的重要门户。漕运、盐运、皇帝巡游、客人往返,都会经过这里。唐代的茱萸湾还是中国对外往来的一个重要港口,外国商人与货物在这里来来往往。

  宋朝时,此地成了两淮盐运司专管码头,是京杭大运河由北进入扬州古运河十三道湾的头道湾,遂有了“头湾”的名称,日久以讹传讹便被呼为“湾头”。

  传说

  无头壁虎镇水

  长江运河八百里航运,有“九牛二虎一只鸡”的镇水之物,其中“二虎”就在湾头老街。现今“二虎”只剩下一虎,而且是无头壁虎,但形状依稀可辨。当地人回忆,1954年百年一遇的大水,水位只涨至壁虎脚下。

  沿着老街东段光溜溜的青石板小道直往东南方向,即见到“石壁虎”,头北尾南。

  据《壁虎石记》记载:“明万历年间,扬州连续多年在6-9月份,霪雨连绵,昼夜不止,江湖泛涨,灾情严重。为祈江河安澜,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置石雕壁虎一对,放置于湾头古街北端河边,形成淮扬‘九牛二虎一只鸡’镇水之物。”

  相传原先有两只石壁虎,后来母壁虎跑了,只剩下公壁虎守在古湾头,有一天,一盐商的船停泊靠岸,公壁虎爬上船偷盐吃被发现后,砍掉了脑袋。

  湾头老街像月牙

  “东西南北月牙湾,岸水临风是老街。”因此,在老街走访,极易为方向所困。老街临水而建,“水”即内河,内河弯绕,老街绕弯,成月牙形,老街居民又叫“镰刀街”。

  老街以避风塘为界南北两段,各有一道拱门,门墙斑驳,唯有“古茱萸湾”和“保障生灵”依然清晰。由于弯绕,两段又呈东西向。各自的两端都有圈门,北段东端为“古茱萸湾”,西端为“西连邗水”;南段东端为“保障生灵”,西端为“北接棠湖”。

 “‘北接棠湖’和‘西连邗水’点出了老街的地理位置,棠湖其实是邵伯湖(邵伯古称甘棠);邗水既是邗沟(古运河);‘古茱萸湾’述说老街由来,老街古称‘茱萸湾’;‘保障生灵’蕴涵老街文化,古时老街寺庙众多,隋代曾在这里建有十宫: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湾头镇工会副主席丁兆有称,现仅存中间相对的两块石额,“西连邗水”和“北接棠湖”两块石额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前者现已被一座竹牌楼取代。

  湾头曾名茱萸村、茱萸湾。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瘟疫。老街三光寺和尚用一种叫茱萸的药草治好了这里的瘟疫,当地开始遍植茱萸,茱萸湾因此而得名。

  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史书中湾头的茱萸,应是吴地茱萸。

  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人们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据悉,民国初年,这里还遍布茱萸。不过,无论在山光寺旧址,还是老街,茱萸已不再。新建的茱萸湾公园,有一片茱萸林,全为今人补植。茱萸春天黄花,秋天红果,成为一景。

  上扬州,拢湾头

  “上扬州,拢湾头” ,是流传在扬州周边地区的一句谚语。古时,陆路交通不发达,从扬州周边江都、高邮、宝应甚至泰安等地的老百姓上扬州,大多靠坐船经水路(运河)到达扬州,而湾头则是必经之地。“拢”是扬州方言,意思就是“途经”。

  “其实,不仅扬州周边地区的百姓,还有南北往来的商旅。”当古运河穿凿而过,湾头成为水上进出扬州的“门户”,又是南北交通的要冲,由此注定了老街的繁华命运。先是吴王刘濞开茱萸沟通海陵仓,随后历代都是盐运、漕运的必经之地。而到乾隆下江南时,盛极一时。

  老街上,数千块长条石,一直铺出两公里长,如今已被踩磨得平滑。窄窄的街道两侧,是矮矮的青砖小瓦房,一间连着一间,几无间隙,似乎表明这是一块“寸土寸金”之地。

 “北接棠湖”左近,为盐运专管码头。“北来盐船必须在这里登记。”丁兆有说:“由于古运河弯道众多,船家往往需打听航道;如天色已晚,加上商船众多,当天不及抵达扬州的船家,登记后便将船驶入避风塘,以保安全。”

  从内河经古闸入避风塘,闸口附近有拴船桩。“由此可见当年船只之多,都停到了闸口。不过,现存的湖面10余亩,比原来小了2/3。”

  由于出入湖口的船舶常在这里停靠避风,茱萸湾逐步成为商贾和居民聚居之地。

  隋炀帝曾建行宫

  古街的青石板路,逼仄而平。扬州本没有青石,这些青石都是客商从安徽运来。过去,老街上唯一的交通工具为独轮车。

  独轮车是卖水人专用车。每天黎明,东方刚刚露出鱼肚色,卖水人推着装有两只椭圆形木质大水箱的独轮车开始奏出乐章的序曲。木质独轮车走在街巷的石板路上,格噔格噔地响着,车轴不停地转动,也发出嘎吱嘎吱的叫声。老茶客听到巷里传来“格噔嘎吱”的响声,拎起木桶就去开门买水了。

  天色大亮,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就逐渐增多了,有卖麻油馓子、洋糖发糕、烧饼馒头供应早点的;有卖樱桃、枇杷、甜桃、嫩梨四时鲜果的;有卖青菜萝卜老葱大蒜的。有的拎着盖盒,有的挎着竹篮,有的挑着箩筐,想吃什么,想买什么,应有尽有。而且上门的大多是老面孔,用不着花费多少时间讨价还价,卖的人爽气,买的人放心。

  “独轮车,肉案子,菜担子,鱼摊子,澡堂子,茶馆子……一天早晚两市,靠岸的船家,有请客的居民,有上街的农民,各色各样;店肆相连,市声不断。”这是湾头人记忆中的繁华老街。

  老街最西端,一间普通旧宅的门楣石额上,“福慧禅寺”四个大字清晰可辨,这里便是当时风光无限的“福慧禅寺”。

  唐朝诗人张祜有一首千古绝唱:“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道尽了山光寺的繁华和风流。禅智、山光是唐代扬州的两个寺院,禅智寺在蜀冈东,而诗中的 “山光寺”,就是指的湾头老街的这座山光寺。古时的山光寺,坐北朝南,拥有三座大殿。二殿列有十八罗汉,而大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

  如今山光寺,殿堂已被改造成了学校和单位的宿舍,那座嵌有“福慧禅寺”石额的老房子,则被用作仓库。当时的月明桥也踪影难觅。

  史料记载,山光寺前临漕河,隋大业年间建寺,寺身坐西朝东,计有九十九间半房子,占地二、三十亩,寺院田地蔚为可观。隋炀帝被这里的崇殿峻阁、田园风光所吸引,遂命人在扬州建行宫。行宫落成后,隋炀帝卜得山火“贲”,唯恐日后不吉利,就把行宫改为寺院,赐名山火寺,后改为山光寺,这就是山光寺前身。宋朝天禧年间又改为胜果寺,清朝仍叫山光寺。山光寺后在清嘉庆年间也曾改称“福慧禅寺”。苏轼、梅尧臣、米芾诸名家,均有诗记山光寺前的优美景色;清康熙、乾隆皇帝南巡,都曾来此寺拈香游憩。

  近代以来,当陆路交通兴起,“头湾”繁华日渐消退,终趋宁静,响彻了千年的市声不再。而那众多的宫殿寺庙,也逐日渐毁,时至今日,有些甚至难以寻觅旧址。

  风物

  扬州工,在湾头

  “和田玉,扬州工;扬州工,在湾头。”老街的南段,当地人又称“老玉器街”。在这条不足1华里长的街道两侧,散落着大大小小数十家生产玉器的作坊。远远地,传来此起彼伏的“呲呲”声。一家挨着一家的玉器作坊里,工匠们正在雕琢、打磨玉器。

  扬州玉器,有件惊动过乾隆的大手笔。那便是玉雕之王《大禹治水图》,重万斤,现存故宫博物院,上有乾隆亲笔题诗。此国宝是扬州艺人的杰作,费工6年方成。由扬州天宁寺码头上船,水路运送北京。此件稀世宝物用的料,便是名扬天下的和田玉。

  不过,老街上的玉器,兴于上世纪80年代,“扬州工,在湾头”的名号也才从那时开始叫响。古街一侧,已新建了湾头玉器市场,加上老街的玉器小作坊,一老一新,新渐代老。
文章标签:
注:投稿和图片来源原作者配图以及网络互联网,如有侵权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浙ICP备1302567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499号

Copyright©2003-2023 www.gujian.cn 杭州龙荼园林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咨询热线:13588139888

龙荼在线客服
古建网 茶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