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来源:古建网 发布时间:2014-04-23 围观:3556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主要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内容。文化是灵魂,是名片,是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意义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资源、是财富、是重要资本,可以做成产业和事业。



黄山区(原太平县)自唐天宝四年以来有1200多年的历史,曾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经过“文革”浩劫和陈村水库淹没,以及长江以北、新安江流域移民内迁,文化遗产呈现大量流失和多元交汇的景象。目前,黄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31个,分属民间手工艺、民间信仰、人生礼仪、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等类别。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来势汹涌,商品文化潮平岸阔,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信息化步伐加快,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不断创新。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挑战与机遇前所未有。黄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不少,工作亟待加强。我们要认真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把握规律,强化措施,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



首先,要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机制、技术支持机制、资金保障机制、传承保护机制、遗产依托机制、项目合作机制。



其次,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进行优化设计。



一方面,可以分类别、区域,按不同的体系、载体进行保护。



分类保护:区别不同等级、不同门类的遗产,量身定做保护与利用措施。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珍贵濒危品种优先保护,对合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高、开发潜力大的项目优先扶持。



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生命,生命是体系功能的展现。对关键部位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体系保护。如,太平猴魁茶的文化核心价值不止于手工制作技艺,而是称作“猴韵”的非物质文化体系,这个体系是猴魁生态文化、园艺文化、工艺文化、鉴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品牌文化的有机结合。



载体保护:通过现实生产生活、媒体传播、商业运作和创意活动,营造环境,构建桥梁和平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中央电视台青歌赛推出原生态唱法如新疆维吾尔族的演奏《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苗族山歌,著名景区表演融铸古今的大型实景剧《印象刘三姐》《长恨歌》《神奇的九寨》等,就是成功典型案例。黄山区翡翠谷无中生有推出情爱文化,黄帝源借题发挥演绎黄帝文化,蓝水河就地取材打造猴韵文化,前景非常看好。



区域保护: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区域内自然与文化遗产实行全面保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黄山区纳入其中,既有利于黄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又丰富了徽文化的内涵,将产生即期效应和长远影响。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1)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开发是保护的途径和手段。单靠国家财政包揽的保护是静态保守的有限保护,是不够的。唯有在保护的前提下创造效益,进而反哺于保护,作为更好保护的经济支撑,构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这就是有效保护。



2)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不是化石,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发展以激发活力,有活力得以传承,传承得好才能保护得好。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是抛弃,不是一概推倒重来,创新的鲜明指向是扬弃,是继承前人而不因循守旧,是建设、积累、发展、进步。



3)有形与无形的关系:有形与无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文化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要形神兼备,不要魂不附体。一个代表性传承人,正是一个有血有肉、生老病死的人。一种民间技艺、信仰或礼仪,离开了人、物、道具就无从体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要目中有人、身边有物,紧密联系物质文化通盘考虑。



4)高堂与草根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于民间,长于草野。要有浓烈的草根情结、乡土意识,扑下身子,以虔诚敬畏的心去发掘、抚摸、体验。要精心打磨、集成和包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陋巷、山门、国门,登上大雅之堂。



5)人文、自然、科技的关系:以人文与自然和谐的视角,统筹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应有现代科技理念和手段,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水平。



6)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遗产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遗产是时代创新的成果与积淀,遗产是代代相传的链条,现在为未来创造遗产。文化遗产是古今的交汇、不同地域间、不同文明的交汇。我们要不负这个伟大时代,树立大遗产观和可持续遗产观,不忘过去,立足现在,开创未来,努力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使每项工作都打上“人文”的烙印。

文章标签:
注:投稿和图片来源原作者配图以及网络互联网,如有侵权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浙ICP备1302567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499号

Copyright©2003-2023 www.gujian.cn 杭州龙荼园林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咨询热线:13588139888

龙荼在线客服
古建网 茶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