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谣

来源:古建网 发布时间:2014-09-14 围观:3128次

徽州民谣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艺术,反映了古徽州人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珍宝。

  徽州民谣从地域上来分,有歙县民谣、绩溪民谣、休宁民谣、黟县民谣和祁门民谣等,并因方言不同有各自的特点;从内容上来分,有徽商民谣、生活民谣、劳动民谣、爱情民谣、时政民谣和游戏民谣等。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独创性的特点。
  有些民谣在徽州境内广泛流传,但在不同县境有不同的流传“版本”。如徽商民谣中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有歙县、绩溪和祁门的3个“版本”。徽商民谣,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形象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有些民谣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像流传于黟县的《黟县妇女实苦怜》就有了现代版《黟县妇女生活甜》。有些类型的民谣密切反映社会生活,如时政民谣中的《鸦片害人真不轻》、《抓壮丁》等。
  徽州民谣是自宋代以来徽州社会民间生活的鲜活见证,从中可以真切地认识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婚姻、生活、教育、是非和审美观念,是认识徽州民间社会和人生的一把钥匙。
    徽州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山歌、号子、儿歌、道士腔、风俗小调等。因地域的不同,可分为歙县民歌、绩溪民歌、休宁民歌、黟县民歌和祁门民歌等;从内容上分,可分为徽商民歌、爱情民歌、劳动民歌、生活民歌、游戏民歌等,涉及劳动、节气、婚姻、建筑、风水、民俗等。徽州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古朴、典雅、高亢、委婉兼具一波三折,具有鲜明的江南色彩与富有特色的古山越文化的气息。徽州民歌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本真,如婚嫁歌有《哭轿》、《接房》、《敬酒》、《交杯》等。劳动号子有《锯板号子》、《采茶号子》、《采桑号子》等;山歌有《正月探妹》、《送郎》等。儿歌有《推车谣》、《月亮大大》、《柏树枝》等。道士腔有《游四门》、《十供》等,此外还有革命民歌。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这是最有名的一首“徽州歌谣”。单这歌词便能够让人感受到那些稚嫩、无邪的童声集体咏诵时的缈缈余音,眼前随之就会出现连绵的群山、冷峭的石桥、曲流的溪水、庄严的牌坊、高阔的祠堂、精巧的民居等等一些典型的徽州特征。

    正如歌中所唱:“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徽州地区多是山脉,耕田极少,过去的徽州人不得不翻山越岭出去贩卖盐和茶叶等维持生活。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经商的男人出门做生意很少带家眷,一般人只身闯天下,往往常年甚至几年不回来,不少人甚至死在异地他乡。“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徽商们在外赚得大量银子,衣锦还乡,请来极好的石匠和木匠,开始雕梁画栋,修屋建舍,不仅给家人留下了一处处华美的故园,也给徽州留下了典型的白墙黑瓦的建筑群,给世界文化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

    徽商常年不回家,女人守空房的就多,有的女人甚至一辈子守寡。“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是当时徽州女人真实的写照。徽州各大家族都有极严的家规,女人如果不守妇道,由族长在祠堂里召集族人进行严厉审判,有的就被无情处死。而贞洁烈女则被颂扬,立贞洁牌坊加以永久标榜。有一首《送郎》民歌这样唱道:“送郎送到庭院前,望见庭前牡丹花。 /哥啊,寻花问柳要短命死,黄泉路上我也要与你结冤家。”即使自己的男人死了,妇女也是不好再嫁的,不被处死,也会被唾沫星淹死。所以有心想与寡妇成就好事的男子,也不得不三思而退步。

    《寡妇门前多冤家》唱出了一个男子无奈的心曲:
    十指尖尖白笋芽,肩挑祭盒手拎茶。
    坟前点了一炷香,哭得眼泪湿青衫。
    当初劝你嫁给我,日里种田夜绩麻。
    偏要嫁个生意客,一封死信捎来家。
    你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身子悬在半山崖。
    有心帮你把绳解,哎呀呀,寡妇门前多冤家。

    所以,嫁给徽州商人的女人,不得不贞洁,不得不守寡。“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

    当然,徽州民歌不仅仅只有反映徽商生活和徽州女人命运的歌谣,还有号子、山歌、小调,小调中又有不少民俗、歌舞,另外还有一些佛教、道教歌曲。从中可以真切地认识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婚姻、生活、教育、是非和审美观念,是认识徽州民间社会和人生的一把钥匙。

    早在八十年代初,徽州民歌中屯溪民歌《小石桥》、歙县民歌《牧牛花鼓》、《猜谜对歌》、《十二月花》等就由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向国内外发行。1994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国外播放屯溪民歌《小石桥》、歙县民歌《十二月花》。2005年屯溪民歌《小石桥》被列入中学生音乐教材。

    《小石桥》是一首歌唱家乡屯溪秀丽风光和童年美好记忆的歌谣。屯溪我去过两次,不仅风景优美,那条最著名的“屯溪老街”,几乎汇粹了徽州文化整个历史风貌。
    走过村口的小石桥
    两对石狮憨憨地笑
    顽皮的童年伴随着它
    磨光了石栏把影照
    走过村口的小石桥
    潺潺溪水弯弯地笑
    无忧的少年伴随着它
    欢快的柳笛炊烟绕
    走过村口的小石桥
    嬉戏鸟儿轻轻地跳
    畅想的青春伴随着它
    甜甜的歌声花枝俏……

    一位听过徽州民歌的朋友告诉我说,如果不知道歌词的话,徽州民歌根本听不懂,因为当地人是用方言俚语咿咿呀呀地唱,本土气息特别浓郁。我说那样其实更好,听不懂歌词,正好能从韵律和音色方面感知当地歌谣的原始风味,给我们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行走在徽州曲曲折折的回廊桥上,水光山色,白墙黛瓦,石板小路……心旷神怡之际,不知从哪条巷陌传来了山歌小调,你一句也听不懂,仿佛置身于前朝旧事之中,置身于凄美传说之中,你的身世与歌唱者的身世在时空中默契地感应、转换,你突然就感动得热泪盈眶。

     《火焰虫低低飞》
“火焰虫,低低飞,写封信,到徽州。一劝爷娘别牵挂,二劝哥嫂不要愁。一日三餐锅焦饭,一餐两个腌菜头。面孔烟抹黑,两手乌溜溜。日子过得好可怜!可怜!可怜!好儿不低头!今朝吃得苦中苦,好的日子在后头!出了头,当老板,赚大钱,回家做屋又买田!”
      《十送郎》更是反映了徽州女人送别丈夫的依念、无奈与惆怅。“一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睡睡添,今夜枕头两边暖,明夜枕头暖半边来即冷半边;二送郎,送到床面前,拍拍床梃坐坐添,今夜床梃并排坐,明夜床梃坐一边来即空一边……九送郎,送到灯笼店,别学灯笼千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十送郎,送到渡船头,叫一声撑船哥、摇橹哥,帮卯家郎撑得稳端端。”
   
《月亮起山一盏灯》“月亮起山一盏灯,十八岁瞟姐到如今。上街瞟了一十八,下街瞟了二十春。他人说我瞟好姐,瞟上好姐拜好神……”
   
    反映徽州气候特点的《雾》:
“春雾一朝晴,夏雾雨淋淋。秋雾晒煞人,冬雾雪封门。”

    《推车磨》:推车(注:方言与茶同音)磨车,磨到外婆家。外婆不在家,后门头打老鸦;打一只烧烧吃;打一双,氽氽汤。氽给哪个吃?氽给我家宝宝吃。

  《推车郎》:推车哥,磨车郎,打发哥哥上学堂。哥哥一对花包肚,弟弟一对花衣裳。花对花,柳对柳,走到外婆家门口,喔罗索,赶得一走。

  《推车磨车》:推车磨车,磨到外婆家。外婆不在家,后头打老鸦。打一只,爆爆吃;打一双,烧碗汤;打一对,烧碗菜;打一萝,讨老婆;打一担,大家来看。

  推车磨车,磨到外婆家。外婆不在家,后屋头打冬瓜。冬瓜滚下井,小姨大姨哭淋淋;冬瓜滚下塘,大姑小姑泪汪汪。

有一首《采茶谣》是这样的:
  “儿乖乖宝,娘去摘茶草。儿乖乖宝,娘去赚茶银。摘茶草赚茶银,用来供大供细(小孩)供成人。”

  男人外出经商,生活的重担压在女人的头上。“供大供细供成人”是生活的动力,也是生活的乐趣。这里语言朴素,通俗浅显,反映了徽州妇女,吃苦耐劳的动人场面,把劳动过程和心态刻画得维妙维肖。“喜鹊哥哥尾巴长,讨了媳妇忘了娘。日朝日夜挑丈夫,挑得丈夫狠了心。日打爷,夜骂娘。不曾讨亲真孝子,讨了亲,真该死!”这首《喜鹊哥哥尾巴长》描述的,是徽州普通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以喜鹊拟人,手法简单,爱憎分明,把夫妻婆媳之间的三角关系,前后变化,既表现得生动恰当,又入木三分,藉以告诫人们,要遵守家庭伦理,遵守孝道。还有许多内容含有社会教化,尤其是劝人戒赌戒烟的民谣,意境极为深刻。如《扁担钱》、《莫好赌》、《戒烟歌》等。

  “赌博钱,水边沿。生意钱,三十年。扁担钱,万万年。”

  “劝世人,莫好赌,好赌之人必吃苦;莫看平时人忠厚,陷入赌场如恶虎;毁了多少好前程,拆了多少好夫妇;赢了还想赢,输了不服输;盗贼多由赌博生,犯法受刑自找苦。”

  “石榴花开扬柳青,劝人不可吃乌烟。吃着乌烟犹自可,驼起背脊又*肩。乌烟本是外国生,外国鬼子害人精。不识(晓)得害着人家多少好子弟,不识(晓)得害塌人家多少好后生。”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徽州民谣中,有相当一部分题材,是与男女爱情有关。有诉离别衷肠,有表男慕女悦,有叙美好心愿,有感红豆相思,有恨乱点婚配。如《映山红》:

  映山红,红彤彤,隔壁隔坞讨新人,讨哪个?讨爱情!

  寥寥数语,作者从一个傍观的视角,以映山红似人,直接了当地表达了被封建理教束缚着的徽州男女,对爱情的渴望。而在下列《许个好人家》中,又可细细品味那种做媒婚俗所带给人的忐忑不安。

  柏枝树,柏枝桠。柏枝树下好人家。生个男,会当家,生个女,会绣花。等到十八岁,许个好人家。

  “等到十八岁,许个好人家”,在男女没有恋爱自由的年代,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发自内心的祝愿啊。青年男女只有碰运气,而没有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一粒谷,两头尖,一顶花轿走向前。爹哭三声囡上轿,娘哭三声进轿门;囡啊囡,不要哭来不要愁,三朝接你回家走。”这首《一粒谷,两头尖》,从一粒谷起头,勾画出将要出嫁的女子,离家时那种亦喜亦悲的矛盾心情,形象而透彻。徽州是程理学发源地,那种想摆脱正统思想禁锢的反抗呼声,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民间的这种声音尤其强烈大胆。

  “叫声哥哥你记真,我家住在庙山村。屋后有棵大栗树,门前有个葡萄藤。门前杏树结子青,身*杏树盼郎临。娘问闺女做什么?我看杏树何时红。”

  有一首《妇女解放歌》是这样的:
  “自古到今,男女配婚姻。男想讨个好老婆,女想嫁个好老公,两厢情愿多称心。旧社会,家教紧,爹娘专主瞎操心。算命做卦排八字,听天由命不由人。共产党,解放军,打破包办旧婚姻,自己作主定终身。”

  当然,生活中也有不少爱情悲剧和畸形婚姻发生。一首《结发夫妻无奈何》、《十八岁大姐三岁郎》、《等郎媳》即是例证。

  “油菜花开满地铺,打锣打鼓嫁小姑。小姑嫁不好,嫁个驮背佬;进房又要牵,出房又要抱;隔壁邻舍不要笑,结发夫妻无奈何。”

  “喜鹊哥哥尾巴长,十八岁大姐三岁郎。半夜三更要吃奶,‘我是你的老婆不是你的娘!’不看公婆待我好,一脚踢你见阎王。”

  “娘啊娘,做事真荒唐。你讲把我(给)个好人家,童养媳等童年郎。我大渠(他)十岁甚样讲?不象老婆不象娘。驮(抱)着要撒尿,哭着要吃糖。日间领渠嬉,夜间驮上床。清早起来帮他着衣裳。等到郎大我已老,命里注定没法想。”

  这三首民谣,反映的是民间许多畸形婚姻,带给无数徽州男女爱情上的不幸,给徽州女人带来的无限痛苦。事实上,徽州众多的贞节牌坊下,又湮没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下面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民谣中轻松幽默的场景。

  “葫芦蜂,抖膀膀,抖过山,抖过岭。问你家姑娘肯不肯?肯!肯!肯!三担猪肉二担饼。花花轿,门口等,嬉嬉菜花盖头顶。”

  “有钱讨个娇娇女,没钱讨个瘌痢婆。瘌痢婆会搞柴,娇娇女会做鞋。”

  徽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圈。徽俗民风尤见本地田园风格。一首《山里好》,便是这种桃园生活的写照。

  手捏苞萝,脚踏料炭火。无忧又无虑,皇帝不敌我。

  徽州儒风独茂,源自于徽人对读书的重视。十村五铺,馆学书院林立。这种崇儒重教的文化传统,更能从民谣中得到印证。如《上学堂》、《牵三哥》、《冬学歌》:

  “摘茶姐,卖茶郎。一斤糕,两斤糖。打发哥哥进学堂。读得三年书,中个状元郎。金童来报喜,玉女来送房。阿姐做新人,阿哥做新郎。”

  “牵三哥,卖三郎,打发囝,进学堂。读得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前门竖旗杆,后门做祠堂。金屋柱,银屋梁;珍珠壁,象牙床,绣花枕上一对好鸳鸯。”

  “我们的老百姓,真正是可怜。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种桑忙。隔壁的小百姓,呼你一呆(起)进学堂,

  下面的民谣,反映了作者对种种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如《轿夫叹》、《天上星多月不明》:

  “抬轿是人,坐轿是人。坐在轿中乐融融,抬着轿子汗淋淋。世道真不公平!”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多路不平。世上官多不太平。”

  徽州的民谣,来源于生活,传唱于民间,流行小巷院落,上可问天不公,下可借鸣不平,是一个窥测社会的万花筒。她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复兴,经济繁荣背后的另一张真实面孔。徽州民谣,是一个文化聚宝盘。她藏匿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真情实爱。她记录了许多活生生的“过去”。民谣,象一本发黄的旧书,象一个精彩的脚注,也象一张通俗的年画。她向人们坦露着心扉,她向人们展示了七情六欲,尘封了大量生活原态,截取了社会的形形色色。这是一个多么丰富而精彩的世界啊,又是一些多么沉重而又耐人寻味的社会话题。

文章标签:
注:投稿和图片来源原作者配图以及网络互联网,如有侵权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浙ICP备1302567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499号

Copyright©2003-2023 www.gujian.cn 杭州龙荼园林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咨询热线:13588139888

龙荼在线客服
古建网 茶楼网